教育哲學

以下是教育哲學中常被考題涉及的重要知識點,按主要流派與核心觀點整理:


1. 教育哲學的主要流派

  1. 實用主義(Pragmatism)

    • 代表人物:杜威(John Dewey)
    • 核心觀點
      • 教育即生活,學校是社會的縮影。
      • 強調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(Problem-Based Learning)。
      • 學習應以「做中學」(Learning by Doing)為核心。
    • 考題可能性
      • 杜威的教育理念對現代教育的影響。
      • 實用主義在課程設計中的應用。
  2. 理性主義(Rationalism)

    • 代表人物:柏拉圖(Plato)
    • 核心觀點
      • 強調理性在教育中的重要性,知識的追求是人類的最高目標。
      • 提倡透過哲學、數學等訓練理性思維。
    • 考題可能性
      • 柏拉圖的「理想國」中教育階段的設計與意義。
  3. 經驗主義(Empiricism)

    • 代表人物:洛克(John Locke)
    • 核心觀點
      • 人的心靈如「白板」(Tabula Rasa),所有知識來自經驗。
      • 提倡通過感官經驗和實踐學習知識。
    • 考題可能性
      • 洛克教育觀對素質教育的啟示。
  4. 存在主義(Existentialism)

    • 代表人物:薩特(Jean-Paul Sartre)、海德格(Martin Heidegger)
    • 核心觀點
      • 每個人有自主選擇的自由,教育應尊重個體獨特性。
      • 強調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與生活意義的探討。
    • 考題可能性
      • 存在主義教育哲學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啟示。
  5. 永恆主義(Perennialism)

    • 代表人物:哈欽斯(Robert Hutchins)、馬里坦(Jacques Maritain)
    • 核心觀點
      • 主張教育應注重不變的真理,關注人類文明的經典著作。
      • 以培養學生的理性能力為目標。
    • 考題可能性
      • 永恆主義教育觀與現代基礎教育的關係。
  6. 批判理論(Critical Theory)

    • 代表人物:弗萊雷(Paulo Freire)
    • 核心觀點
      • 教育應幫助受壓迫者意識到自己的處境,實現社會變革。
      • 反對「灌輸式教育」,倡導對話和批判性思維的發展。
    • 考題可能性
      • 弗萊雷的「批判意識」在教育中的應用。

2. 教育哲學的核心概念與理論

  1. 教育目的

    • 教育的本質是個人成長(自我實現)還是社會適應(為社會服務)?
    • 譬如:赫爾巴特的「教育性教學」理念,主張知識與道德的結合。
  2. 教育與社會

    • 教育是個人主導還是受社會結構限制?
    • 涉及杜爾凱姆(Émile Durkheim)的教育社會化理論,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傳遞社會價值。
  3. 教育公平與正義

    • 羅爾斯(John Rawls)的正義論對教育機會均等的影響。
    • 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法如何推動平等的教育參與。
  4. 學習理論

    • 建構主義(Constructivism):皮亞傑(Jean Piaget)與維果茨基(Lev Vygotsky)對學習過程的見解。
    • 行為主義(Behaviorism):斯金納(B.F. Skinner)的強化理論在教育中的應用。
  5. 課程理論

    • 泰勒(Ralph Tyler)的目標模式:課程設計的四大基本原則(目標、內容、方法、評量)。
    • 隱性課程(Hidden Curriculum):學校教育中非正式的影響力。

3. 教育哲學與實踐

  1. 現代教育改革

    • 馬斯洛(Maslow)的需求層次理論與全人教育。
    • 習慣於全球化視野的教育議題,如STEM教育與素養導向課程。
  2. 教育技術與媒體

    • 麥克盧漢(Marshall McLuhan)的「媒體是訊息」對教育方式的影響。
  3. 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

    • 教育如何平衡國際化與文化本土化。
    • 從文化相對主義角度看教育價值觀的調適。

如何準備教育哲學考題?

  1. 掌握主要理論:熟悉每個流派的代表人物、核心思想與影響。
  2. 多練實例分析:思考哲學理論在現代教育中的應用與挑戰。
  3. 善用比較法:對比不同哲學流派的觀點,尤其是對教育目的、方法的看法。
  4. 關注時事與趨勢:將傳統理論結合當前的教育問題(如AI對教育的影響)。

需要進一步探討,準備應付考題,可參考陳建銘博士的教學。